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_高中生受益网

高中生受益网移动版

主页 > 高中学校 >

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云南省高中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罗婺灵源,秀气独钟在祖国大西南的绵绵群山间,在奔流不息的;武定一中桃李满天下,校友遍神州。为传承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校80年来,共毕业初中152个班,高中179个班,毕业初、高中生18550多人,师范生1096人。他们当中有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陈维仁、国家人事部原副部长张志坚、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全国劳模李发、参加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巴塞罗那残疾人奥运会、92年全国“十佳残疾人运动员”、云南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李梅、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金牌获得者陈海琼……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默默地奉献着。

武定一中校园占地128亩,建筑面积23500平方米,固定资产1900万元。属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

日月经天,是星球运动的轨迹;江河行地,是河流运动的轨迹;开创伟业,教书育人,是武定一中播散情怀、释放生命的行为轨迹。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岁月如歌。1936年诞生于战争和动乱期间的武定一中,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她带来了优良传统,人文精华。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渲染了罗婺大地,带来了无边风光。

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历史沿革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定一中是楚雄州内办学历史最早的中学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它曾经是云南省立重点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办高中,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招生富民、武定、禄劝、罗次、元谋、牟定等地学生。并且从建校之日起至上世纪80年代初,在承担基础教育的同时,还一直断断续续地承担着州、县的教师培养任务,先后共培养了各类师范生1096人,为我县及周边县市输送了许多合格的教师。长期以来都是支撑楚雄州教育事业的鼎足之一。七十年风雨,伴随着祖国的兴衰,武定一中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道路曲折,创业艰辛,发展至今,实属不易!

学校旧址,清初为武定府参署。清同治十年(1871年),改建学宫,沿用“狮山书院”之名,1935年10月,省教育厅在武定府旧参署衙门原址创建“云南省立武定初级中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省教育厅直接委任,下设教导、事务两处,教职员由校长聘任。

1936年3月26日开学,招收初中、简师各一班学生共100人。学生由武定、禄劝、罗次、元谋、富民五县选送。

1937年秋,招生初中第三班时,招收了11名女生。武定教育史上男女同班同学由此开始。

1938年更名“云南省立武定中学”,时任教育厅长龚自知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1941年7月,抗战爆发后,由于财政拮据,省教育厅将学校交给县办,并更名为“武定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4月,省教育厅在武定设立“云南省立武定师范学校”,令武中校址迁“文庙”。当时,武中房屋破旧,桌椅奇缺,教学设备简陋。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历尽艰辛,克服困难,筹措款项,修缮校舍,学校才得以勉强撑持下来。

解放前的十四年,战乱不休,物资匮乏,经费困难,设备极差,学校几经周折,所以学校发展十分缓慢,规模甚小。但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仍招收了19个班,毕业学生700多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人才。尤其是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一大批在校青年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49年12月14日,武定全境解放,武定县临时军管会接收了武中。学校迎立来了光明,获得了新生。

1950年3月,武中属武定行政专员公署领导,为地区中学,经省文教厅统一划定为完全中学,定名为“云南省武定中学”。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但专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十分关心武定一中的发展。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改善武中的办学条件。一方面划了140亩土地给武中,一方面兴巨资办学,1954年3月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礼堂、食堂、宿舍等,当时在武定专区是最好的建筑。今天,五十余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能透过其斑驳的外表,感受到它不俗的气质。1952年秋季开办高中,面向全专区六个县招生。1953年春,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武定师范亦并入楚雄师范。

1958年,武定在高桥开办第二中学,武中从此更名为“云南省武定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学校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撤销 “革委会”,重新建立和完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整顿了校纪校风,加强了学校管理。严格按新颁发的《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纪律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工作。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十分重视,大兴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校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改革,稳步前进,武定一中又恢复了生机。

改革开发以后,武定一中一方面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胆尝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6年,在州、县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新建3幢砖混结构的教师宿舍,武定一中教师50年来第一次住上了“洋楼”。

1987年,上级调整和充实了学校领导班子。武定一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订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制度。明确提出“守纪、勤奋、求实、成才”的校风,学校管理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1993年,投资90万余元新建一幢有18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和一个阶梯教室;投资10万元修建学校大门,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是年起,成立学校教代会,实施“三制改革”,迈出了学校民主管理第一步。通过改革,制定了教师的各种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管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同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5年,经老校长杨经田倡议,通过校长肖孟亮及一些老校友的努力,在历届校友及社会仁人志士的鼎力支持下,建立了“武定一中奖学基金”,募集到资金25万余元,本金永久存放在银行,每年以利息奖励优秀学生。至2005年,已颁发了奖学金10万余元,有400余名优秀学生受益。

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办学特色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武定一中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保持特色”为理念,以构建“和谐武中,活力武中”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升武定一中的办学实力。武定一中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古老名校又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000年,随着武定县“普九”目标的如期实现,高校的连年扩招,为了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高中教育上,在硬件、软件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8月,武定一中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武定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绩效工资、后勤社会化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白志祥通过全县校长公选,成功地竞聘武定一中校长。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学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以白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州、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急迫感和责任感,以“愿改、真改、敢改、会改”的“四改”精神,与时俱进,积极稳妥的推进我校的教育综合改革。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学校管理,同时加大情感管理,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广大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工作,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了工作效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和保障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围绕团结、继承、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抓住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师队伍三个关键因素,在办学理念、教职工聘任、绩效分配、后勤社会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学校发展规模、班子建设、骨干教师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更新的举措。拓宽投入渠道,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激活用人机制;注重规模与效益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局,始终依靠广大教职工,把构建和谐校园,充分激活武中人的积极性作为第一要务,搞好班子、教职员工、师生的团结,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真正感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快乐。

通过综合改革,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调整教育资源,突破高中“瓶颈”,使武定一中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真正办成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学管理,狠抓落实,向管理要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办学质量。武定一中始终高举质量大旗,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全面打造学校的竞争实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制度就是质量的保障。正确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工作。

首先是狠抓“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三风”建设这一中心去展开。短短一年时间,校风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学生的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老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已是今非昔比。

其次是强化民主管理,始终坚持教代会制度。教育综合改革中,武定一中彻底修改和完善了《武定一中校内绩效工资制办法》、《武定一中教学成果奖条例》、《武定一中专业技术职务履职考核细则》等管理办法。重新制定岗位设置办法和岗位工资标准及各个岗位竞争上岗、聘任的考核办法,深化校内改革,打破平均主义。认真抓好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环境管理,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做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标准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过程科学化,任人唯贤,用制度管人,不断完善评估考核体系,改革用人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始终依靠学校党总支和教代会,坚持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学校工会听取教师意见,对教代会的提案和建议,认真讨论、整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教育。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不论大小,都严格按教代会制定的文件执行,任何人不得例外。真正做到了以能力论英雄,以实绩分高下,杜绝了人为因素干扰,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象群众最为关心,社会最为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教师招考、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大宗物品采购等工作,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完全实行“阳光作业”,严格照章办事,严格遵循程序,并请上级有关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绝不搞暗箱操作,推动了学校的民主管理、依法治校进程。

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激发活力

为了深化改革,学校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先后相继出台了《武定一中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武定一中履职考核条例》《武定一中高考功勋教师评选条例》《武定一中各年级奖金分配方案》等内部管理方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教师一律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的办法,在校内公开竞聘中层干部和教职工。同时按照“优教优酬、多劳多得、重责多得”原则,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学校拿出个人工资中活的部分和学校预算外收入中用于绩效分配的部分,实行薪随岗定、优教优酬的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档次,奖金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让能力说了算,让业绩说了算,极大的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竞争机制全面激发出学校的活力。

不断改善求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为此,学校领导多方奔走,协调方方面面关系,请求上级支持,社会帮助,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近几年来,政府先后投资了1300余万元改善武定一中的办学条件。2001年,建起标准田径运动场,新建了综合大楼,解决了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不足等问题。新建宿舍,修建中心花园,2004年,新建一幢有36个教室、12个教师备课室的教学楼;修建运动场看台;购置150台电脑,建成2个信息教育室、一个远程教育室,8个多媒体教室,开通了天网、地网;2005年,武定一中顶住多方面的压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使全校教职工都配备了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为武定一中进入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5年12月,通过向社会融资110万元,政府投资80万元,建盖一个1800平方米的师生餐厅。成功的迈出了后勤社会化的第一步。今年,又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一座含学术报告厅的现代化图书馆,修建老教学楼和校史馆;修建足球场塑胶跑道。通过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近五年的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已经超过了这以前65年的总和,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新时期,学校在狠抓制度管理的同时,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在学校里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全校师生集体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的合力。

学校热心帮助每个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减轻教师负担,尽量发挥每一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成立了退离休教师党支部,定期召开退离休人员座谈会,组织退离休教工外出活动;坚持实施离退休教师节日慰问制度;“六一”儿童节定期组织教职工子女的文体活动;实行教职工直系亲属去逝慰问制度。职工家有婚丧大事,亲自上门慰问,送温暖,给方便,教职工生病住院,主动联系安排住院事宜,关注治疗过程,筹措医疗费用,解除患者家属的燃眉之急,利用一切条件,尽力而为的替教职工排忧解难。身体力行地将老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给老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每年组织评选“文明住户”、“服务育人先进个人”、“文明处室”等奖励。积极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全体教职工人心稳定,团结一心,爱岗敬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培养有个性,有特长,会做人,会学习,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救助资金和学校内部的减免补助措施,大力救助贫困学生。2005学年,我校共筹集资金26.3万元,救助贫困学生398人。让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促进教育公平,为贫困学生提供平等就学的机会。

重视教学科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根据实际,明确提出搞教育科研不能好高骛远赶时髦,要立足于校本研究。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首先,立足于“校本培训”。在校内提倡青年教师“拜师”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考试制度,让各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两个年轻教师,长期跟踪指导,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设立“青年教师进步奖” “高考功勋教师”奖,举行课堂教学大奖赛和信息技术技能比赛,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旗帜鲜明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其次,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近几年,每年都拿出20余万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有计划的选派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跟踪培养。2004年以来,先后派出7批18人次分别到英国、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华东师大、上海七宝中学等学校进修;组织毕业班教师180多人次到曲靖一中、云师大附中、建水一中、下关一中、大理一中等校学习;请留美博士、华东师大博士团以及上海、昆明等地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再次,致力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现已建起了8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标准学生电脑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语音室,开通了互联网、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英语广播网,所有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办公电脑,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采用“二加一”的办学模式,与职中联合办学。2005年,已招生2个职业高中班,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高高考,也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扩大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提高我县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完成州、县教育改革目标。

辛勤汗水结硕果

从2003年以来,武定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003年高考上线201人;2004年上线273人,上线率54.4%;2005年上线358人,上线率72%;2006年,上线总人数535人,上线率81 %,每年都以十几个百分点在增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层次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已出版了两本教师论文集、一本学生优秀作文集,有两个州级科研课题、一个国家“十五”科研课题获二等奖。教师、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也有多人获奖。

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办学目标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2005年8月,武定一中被列为楚雄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以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绩效工资、后勤社会化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全面开展教育创新,强化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把武定一中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让人民满意的学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确立了既有自身特点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

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以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作为办学追求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定奠基础,始终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第一位。;1936年3月26日开学,招收初中、简师各一班学生共100人。学生由武定、禄劝、罗次、元谋、富民五县选送。;;云南省武定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