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时间:2019-04-03 00:45 在线客服 办理微信号:11159098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毕业证书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学校于1952年由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类型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属 性 211工程 985平台 111计划 2011计划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所属地区 北京市 现任校长 杨仁树[6] 知名校友 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郭声琨等 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7] 硕士点 137 个。。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条建设战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国家钢铁产量每年只有十几万吨。为了迅速培养冶金人才,发展壮大钢铁工业,中央决定在京津地区分别建立钢铁、地质、采矿等独立的专门学院。 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以下六所院校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1] 1、北洋大学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 北京钢铁学院时期主楼街景 2、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 3、北京工业学院冶金、采矿和钢铁机械专业; 4、西北工学院冶金系; 5、山西大学冶金系; 6、清华大学采矿系金属组。 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抽调陈琅环、柏华、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举行了筹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欣闻新中国钢铁学府的诞生,胸怀钢铁强国的梦想,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庶华、章守华、赵锡霖等大批名师巨擘从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汇聚而来,从此,一所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梦想的最高学府在这片古老的“满井村”安营落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一口“满井”(在今学校南门附近)的井水供养着全校几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筑施工用水的全部来源。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 20世纪50年代学生晨读 由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根据教育部安排,学校成立之初暂在清华园办学一年。[9] 1953年9月23日,学校迁入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校址。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钢院,对学校的发展倾注关怀。其中,1958年周总理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柬埔寨国王)也随行视察。在当时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现场中,西哈努克亲王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小炼钢炉子看了半天。这个炉子就是“电渣炼钢炉”,产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经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9年10月,随着林彪“第一号令”的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兄弟院校都面临着被外迁的命运。但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要继续留在北京办学”。周总理的特殊关怀让钢院永远留了下来,继续在这片古老土地发展壮大。 1980年代,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学校也相应进行了变革。在新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学校不断探索着新的定位和目标,延续光辉,展望未来。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0]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译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ustb”。[1] 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由冶金工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同年,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进入21世纪,江泽民、李鹏、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蓬勃发展饱含期许。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北京市市长、北科大校友刘淇在贺词中说:“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85平台)建设高校。 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8年,学校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ncms)”,成为首个承建国家级大科学中心的高校。[11]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2]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13]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4] 2014年,学校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1][15] 2017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6]同年,学校筹建“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聘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8] 2018年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北京科技大学位列其中。[19-20] 北京科技大学办学规模
北京科技大学院系设置 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9您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总数3375人,具有正高级
秋天的北科大(11张) 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9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0人。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5人。[23]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24]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王一德(双聘)、王海舟(双聘)、 蔡美峰、谢建新[24]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建新、林均品、张欣欣[24]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朱鸿民、谢建新、姜建壮、邢献然、姜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王沿东、隆克平、王戈、张立峰[24]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陈骏、尹升华、覃京燕、侯新梅、贺威[2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乔利杰、何学秋、曲选辉、谢建新、张跃、吴爱祥、姜建壮、郭占成、陈龙庆、李庆峰、邢献然、乔红、王沿东、隆克平、吕昭平、李正平、姜勇、王守国、张立峰、焦树强[24] 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永宁、蔡美峰[24]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董超芳、陈骏、焦树强、冯妍卉、吴渊、贺威、侯新梅、查俊伟、夏志国、尹升华[24] 北京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9个博士学科点,137个硕士学科点[25],另有m 北京科技大学奥运体育馆 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科学技术史排名全国第1,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第2,矿业工程第3);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学科享有盛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软件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4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学科数列全部137所高校的第26位(6校并列)。 重点学科[16]
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结果(2017年): 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参评的25个学科中,有16个学科进入前30%。3个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位列参评学科的前10%:科学技术史(a+/前两名)、冶金工程(a+/前两名)、材料科学与工程(a/前八名);6个学科位列前20%(b+):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7个学科位列前30%(b):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6]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实力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7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6859项,授权专利4064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9项。1999年教育部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近几年学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7年发布数据,2016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0位和19位。 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 截至2014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27] 质量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声誉 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第500位(中国大陆第22位
)[2] 2015-2016qs世界大学排名:第551-600位(中国大陆第26位)[31] 2015-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601-800位(中国大陆第22位)[32] 2015-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工程学科-第151-200位 2015-2016上海交大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47位(中国大陆第30位)[33] 北京科技大学交流合作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7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34] 学校积极推进与鞍钢、武钢、首钢、宝钢的共建工作,截止至2008年,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3个。 2013年,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黄昆班”正式成立,将于2013年9月从大一新生中招录优秀学生,中科院郑厚植院士亲自担任特聘教授并出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将联合组成“黄昆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制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过程的指导。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相继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双方互派本科生交流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发挥各自优势、体现校际间的强强联合,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35] 北京科技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成果 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4593项,授权专利252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0项。1999年教育部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 北科大校园 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36] 2012年,全校科研经费12.07亿元。[37] “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部级科技奖155项。申请专利1511项,授权专利871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7585篇(其中sci收录2329篇,ei收录3949篇)。据2012年发布数据,2011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3位和26位。”[38]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学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3项,参与完成4项。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1项参与完成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未统计在内),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8。[39] 北京科技大学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研制了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研制了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140多项、省部委级奖励1000余项。[40]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6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5990项,授权专利3439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9项。1999年教育部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高校第1。近几年学校“ 北京科技大学 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6年发布数据,2015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8位和16位。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4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36][41]
北京科技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4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scie、ei、ca、csa和springerlink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
《工程科学学报(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55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资源与开发、冶金与材料、设备与能量、控制与决策。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ei收录期刊。 《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技术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等。[38] 馆藏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至2014年,图书馆藏书近193万册,光盘、网络数据库25种(144个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文标准等全文电子资源已达170万余册;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数据库。[44] 北京科技大学文化传统
北京科技大学校训 求实鼎新 “求实”,意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探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代表了学校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价值取向;“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意为树立新的标准、风气等,体现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征。 “求实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对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有力宣言,更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担历史重任的激励和号召。 北京科技大学校徽 新校徽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图案。外环由北京科技大学中英文名称和建校年份“1952”组合而成;内环以“鼎”为主体造型,嵌入校训“求实鼎新”。 北科大校园一角 鼎作为“国之重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我国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这一图案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科大的学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根源,体现了学校建校60年来引领钢铁行业发展、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卓越贡献,彰显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在汉语中,“鼎”还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联想和竭尽全力、团结同心、国家兴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正面引申义,代表了北科大人沉稳刚毅、众志成城、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精神品格。 “鼎”的正中是以小篆体书写的校训,具有鲜明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性和视觉冲击力。校徽与校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便于识别和记忆,更能体现和激励全体师生“求实鼎新”的精神追求。 校徽色调为“科技蓝”,与整体设计风格和校训内涵达到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学校坚实深厚的学术底蕴、朴实严谨的治学准则和开放包容的大气姿态。 北京科技大学学校领导
北京科技大学现任领导
[46] 北京科技大学历任领导
备注:(2018年7月更新)[47-48] 1952年12月,学校成立党支部,隶属清华大学党委领导 1953年7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党委同意学校成立党支部 1956年3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党委批准成立党委[49-50] 北京科技大学校容校貌
北京科技大学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园内保存完好的苏联氏建筑群与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占地约80.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4.49万平方米。[38] 北京科技大学初创时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misis)为蓝本,主配楼均是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 北京科技大学西侧是北京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南侧是北四环中路,临近有很多高校,西北方向是北京语言大
校园活动剪影(12张) 学,正西方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南方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毗邻北大清华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学风浓郁,治学严谨。由北京科大、北京航空发起的19所高校组成的学院路共同体资源共享,可以互选课程,互认学分。[34] 北京科技大学由两条南北向和两条东西向的道路分割成了九块,呈“井”字形格局,教学区集中在西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学生生活区在正南方向,东南方向也有一座学生公寓;田径运动场在中部,其西侧是看台及室内跑廊,其东侧是2007年竣工的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作为柔道和跆拳道项目比赛场馆;其余的地方是家属区以及附属的幼儿园、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的四个高校比赛场馆之一,承担了第29届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项目和第13届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51]。奥运会之后,馆中的主体育馆服务学校室内体育教学、健身训练、体育比赛及文艺演出等;综合体育馆作为校内游泳教学、训练及水上娱乐活动场所。[51] 北京科技大学知名校友
北京科技大学院士校友
北京科技大学党政校友
求实鼎新 校 歌 《北科华章》、《摇篮颂歌》 专职院士 6 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