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
时间:2019-04-05 00:13 在线客服 办理微信号:11159098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1904年,笔山书院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并设立师范讲习所,1975年,贵州省委批准设立为兴义地区"五零七" 师范大学,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兴义师范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位于素有滇、黔、桂“三省通衢”之称的西南商贸重地——贵州省兴义市,是“省州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类本科院校。。学校类型 师范。。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和1个少数民族双语预科班;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类。[2] 2017年4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增3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批。新增的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舞蹈学、汽车服务工程和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2017年起安排招生。[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680人,师资队伍498人,其中正高职称40人、博士65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校级教学团队4个;有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个;有教学管理人员49人、学生管理人员73人、就业管理人员5人、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人,另有教学督导人员13人。[2] 省级教学名师(1人):韦馨石[7]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1个省级实验室,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8]贵州省民委在该校建有“贵州省民汉双语教学服务基地”。[9]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个,[10]共建教育实习基地2个。[11-12] 省级精品课程(1门):《数学分析》(本科)[13] 省级实验室(1个):物理系基础物理实验室[14]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个):富士康公司实习实训基地(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公司共建)[10] 共建教育实习基地(2个):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基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与遵义县第一中学共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与兴义市第五中学共建)[11-12]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3个):应用心理学[15]、化学(化学与合成方向)、应用化学(天然产物提取方向)[7]
教学成果 2015年3月,在贵阳体育馆举办了“幸福贵州健美女性”——2015年度“体育彩票杯”三八妇女健身操(舞)大赛中获两个一等奖。[16] 2015年11月,“邮储银行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该校“追梦ing”团队的《“点到面”模式在农村市场推广邮储银行电子银行策划方案》荣获全国二等奖。[17] 2015年12月,由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贵州省第一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该校邱田荣同学获得语文组三等奖,熊省同学获得物理组三等奖。卢芳、谭亚男、马永桥、熊春菊4位同学获得优秀奖。[18] 2016年4月,在该校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选拔赛中,该校“万峰林梦之队”获得了第一名。“万峰林梦之队”、“创意追梦队”、“甘泉组合队”、“追梦ing”、“华龙甲团队”这五支队伍将代表该校参加省“三创”比赛。[19]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2][20]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无机化学(2012年)[21]心理学(2014年)[2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5年)[23] 校级重点学科(2014年度):古代文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有机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历史文献学[24]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5月,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等15所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师资共享、人才培养、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与贞丰县、晴隆县人民政府等5个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黔西南州分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合作。向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派出研修学生41人,向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精英大学派出交流学生23人。[2]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张) 2016年4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与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洽谈合作交流,双方就送教下乡、建立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初步交流。[25] 2016年4月,台湾静宜大学到该校考察交流,双方相互介绍了两校基本情况,并就师生交流互访、教师培训、产学研合作、研修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26]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术研究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有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7],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所,16个非编制常规研究机构,贵州省民委在该校建有“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9]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黔西南特色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民族药用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28] 校级研究所(1个):南北盘江流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省民委基地(1个):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9]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5月,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获省部级项目61项、地厅级科研项目239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黔西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教师共发表论文286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论文共398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50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5部。[2] 2016年,该校9个课题获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3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前身为兴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室,始建于1979年。馆藏纸质图书64.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59.9万册、外文图书7928册、中文期刊合订本4.1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8.46册,近3年生均进书量年均8.29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 有电子图书74.1万种(册),生均电子图书101.23种(册)。购买了“读秀”学术搜索、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银符考试题库、环球英语多媒体学习库、软件通等9个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学科门类。[34] 学报期刊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5月,1999年6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公开出版刊物,为双月刊,2000起年被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2001年荣获贵州省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2004年起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6年起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学报》常设栏目有:理论探究、哲学研究、美学研究、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35]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化传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训 勤学、尚美、求实、创新 勤学:《论语》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重视“智育”,倡导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比学赶帮、锐意进取的风尚。 尚美:对美的追求和塑造,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旨在培养具有美的品德、美的情操和美的行为的人才。 求实:意指做学问不可弄虚作假,异想天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创新:敢于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努力求变,从而创造出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事物。[36]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徽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徽由学院艺术系教师王芳琳设计。标志中“2009”表示学院于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展现了学院所在云贵高原的地理环境;融入“笔”字,既表现了学院开拓进取、培养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时代精神,又表现了学院的前身,源于1813年以笔架山命名的笔山书院。突出了学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宏扬艰苦奋斗、自律图强、献身教育、报效祖国的学院精神。 校徽的整体外形上,由一座山峰的变型构成,上半部分是山峰层叠,下半部分为不息的江河、蜿蜒的山路,沟壑纵横、巍峨耸立,表现学院在高原喀斯特地区群峰环抱中。同时,也体现了学院所在地兴义市两个具有突出代表的风景点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 校徽 校徽释义:校徽左下方是“毛”字的变型,上下的结合酷似“笔”字,斜靠在山间,“笔架山”得以形象表现;右偏下为一根基稳固的基石,使标识整体稳固。蕴含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社会发展宗旨和开拓进取、培养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标志左为蓝色,象征智慧的蓝色,是大海,是蓝天,宁静、深邃,代表学海的宽广、师生的胸怀;右为红色,象征喜庆、兴旺、发达、忠诚,是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色,象征着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36]。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占地12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3.2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7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89万平方米;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5万册,电子图书76.1万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84.01万元。有在职教职工663人,专任教师498人,其中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213人;引进和培养博士59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476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1个少数民族双语预科班。[1]现任校长 刘照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