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
时间:2019-04-06 02:39 在线客服 办理微信号:11159098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组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书院制大学建制,为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重要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是一所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学校类型 综合 属 性 aacsb认证 所属地区 中国香港 现任校长 段崇智 知名校友 余英时、丘成桐、郑海泉、罗旭德、徐立之、陈茂波、陈德霖等。。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3张)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14-15]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1951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13]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16-17]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17]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6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13][18] 香港中文大学开拓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 1958年,港府接纳设立一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于1959年正式宣布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初步筹划大学校址、建设等事宜。 1962年,由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主持、国际学者组成的富尔顿委员会成立,以审定三院的水准,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9张) 1963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草创之初的中大实行邦联制,每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上的独立,大学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教育学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进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为校外进修学院,2006年起正名为专业进修学院)。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中大历任校长(8张)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 1972-73年,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迁入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不同书院的学系予以整合,由大学统一负责,提供“学科为本”的教育。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成立;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10张)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 1986年,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逸夫书院成立。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护理学系成立(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港中大传统四大书院(12张) 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正名为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中医学院成立。 1999年,公共卫生学院成立(2009年正名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首度颁授荣誉院士衔。 2003年,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校园全景(4张)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法律学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成立。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 2011年,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 金禧校庆标志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金禧校庆;康本国际学术园开幕;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开幕。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2015年,成立全港学界首间海量数据(big data)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国学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动土;梁乃鹏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长;成立“环球校友谘询委员会”及“杰出校友访问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开幕。 (参考资料来源:[2][11-13][19-23]) 香港中文大学办学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师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7]。截至2017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7960人,其中教授1059人,各类讲师及专业顾问564人,教学助理94人,副研究员及以上520人,研究支援人员1156人。[24]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7][25] 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文大学校友,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7]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99年起,杨教授宣布将他全部奖章(包括诺贝尔奖章)、论文、手稿及书札,捐赠给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7][26]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7]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7] 赫赫学人(12张) 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7] 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教授是中大博文讲座教授,他为文学院开设“昆曲之美”课程,并任中大“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于2004年至2010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他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特别是东亚经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早在1966年已建立第一个中国计量经济模型,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27-28]。 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欧梵教授是海内外声誉卓著的著名学者,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国汉学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学者[29-30]。 著名地球大气科学专家刘雅章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他是全球变暖报告执笔人之一,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起获颁诺贝尔和平奖[31-32]。 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是世界级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33-34]。 善衡书院院长、生物研究讲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他于1980年成功复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被誉为“植物基因复制之父”[35]。 中文大学工学院院长汪正平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封装技术及材料开发研究,被誉为“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36]。 中文大学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37-38]。 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教授是计算机视觉专家、ijcv首位华人主编、商汤科技创始人,他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创办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被称为“计算机视觉界的黄埔军校”[39-42]。 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及伟伦计算器科学与工程学讲座教授华云生教授为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是ieee、acm及aaas三个学会的院士,并曾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微电子系统结构学部主任和ieee计算机学会会长[43]。 中文大学副校长及卓敏心理学讲座教授张妙清教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她开创了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研究,成为亚洲首个全面的人格测量工具。她获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颁授2014年度杰出科学贡献奖,是首位亚洲心理学家获此殊荣[44-45]。 中文大学卓敏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侯杰泰教授是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部主席[45]。 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系系主任张俊森教授于2013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是该年度亚洲区内唯一当选的学者,2017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46-47]。 世界著名诗人、作家北岛于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48-49]。
(参考资料来源:[50-55])
(参考资料来源:[51][56-58]) 香港中文大学院系概况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59]
(参考资料来源:2018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59] 香港中文大学办学模式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60] 香港中文大学九所书院(10张)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61] 通识教育 全人教育(9张)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62]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60]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63]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60] 香港中文大学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 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护理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中医学硕士、临床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科学硕士、护理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研究院另开设深造文凭及专业证书课程。[64]
(参考资料来源:[65-66]) 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已与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学习中心、政府部门、区域及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与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设立超过四百二十个研究合作、学者、师生交流的项目。教学方面,中大亦鼓励同学透过体验不同文化,增进知识和发展人际网络,以装备自己,应付全球化挑战。[6] 国际交流(8张) 中大亦是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组织的成员,例如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及国际大学协会等,藉着参与这些组织,与其他大学之间发展学术研究结盟。每年中大接待约150个海外代表团,同时中大的管理人员亦到访伙伴单位,籍此加强联系。[6][67] 中大成立后,李卓敏校长在草创之初的1965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交换协定,开香港海外联系之先。中文大学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等院校合办学生交换计划,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时、智利、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瑞典及泰国等地。每年,中大超过九百个学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时亦接待约一千四百个的海外学生,营造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此外,每年超过三千个中大学生参加短期的离港学习课程。[6][68] 1986年至2016年间,中大共有十四名学生荣膺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前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数目为全港大专院校之冠。[69-70] 中国联系 香港中文大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与中国内地正式交流。中大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交流培训和学科重整运动,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6] 国内联系(5张) 此后,中大不断加强与多所中国内地及台湾的大学的合作交流,内容包括科研合作、学者互访、学生交流以及合办学术活动与课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个来自内地和台湾的访问团,访者超过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职员亦以不同方式出访,加强与内地及台湾伙伴院校的联系。[6] 该校与深圳市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紧密合作关系,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兴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是该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学、研发和技术转让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6] 中大是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松联盟等组织的创始成员。[71-73]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74-85])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卓越学科领域8个,联合研究单位34个,其他研究所3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86] 卓越学科领域(8个):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网络编码研究所、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87]
(参考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香港中文大学建设成果 成果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7] 为增强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实力,发挥深远影响,造福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在2016–2020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中国研究”、”转化医学”、“资讯与自动化科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是为四大策略性研究领域。[88] (研究成果详情参见:香港中文大学校刊《中大研与学》)[89]
(参考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24] 杰出研究 协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具有能量定域效应的功能化等离子体光子学及其在检测纳米操控和光电子中的应用 2.探讨力学传导及新的内皮细胞信号因子对运动促进血管健康的关键作用 3.巨噬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在器官纤维化的致病机制与临床干预 4.基于金-钻石复合纳米系统的多功能超灵敏探测 5.发展新方法学用于制备碳硼烷新材料[7] 第三轮主题研究计划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系统性开发鼻咽癌的分子靶标 2.对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跨组学基因研究-从创新发现至个性化治疗 3.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7] 中国研究 大师身影(8张) 香港中文大学自创校起即肩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数十年中国人文研究的传统,可谓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国研究领域涵盖广泛,涵盖语文、文学及表演艺术、或文化承传和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政治及法制发展、公共卫生和环境、商业与法律等,以期多方面为传承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贡献。[8] 中大创校先贤及教授中不乏目光远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包括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劳思光教授、刘殿爵教授、饶宗颐教授、余英时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们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又以现代观点重新诠释国学,主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并重建中国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传统;他们培育不少国学人才,深刻影响着华人学术圈,亦为中文大学发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8]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系统(10张)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有大学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李炳医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利国伟法律图书馆等7所图书馆;馆藏涵盖15万余种电子及纸本期刊、416万余册电子书及271万余册书籍[90];特藏包括从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91]。
(参考资料来源:2018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90] 学术期刊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传统 香港中文大学校名来源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 中大创校使命(李卓敏校长手书) 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资料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93]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93] 香港中文大学学校校训
香港中文大学学校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学校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学校领导 香港中文大学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来源:2018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96] 香港中文大学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来源:[97])。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近五百年来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主要院系 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