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wipg
时间:2019-04-04 21:05 在线客服 办理微信号:11159098
北京化工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领导。1971年,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学校分出。199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1998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3]北京化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是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2]北京化工学院 1958年,由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审批,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化学系科部分合并组建北京化工学院,隶属原化工部领导。学院于9月15日正式开学,此日定为校庆日,学校本科生规模为3000人,专业设置除基础化工外,还设有同位素分离、无机盐、国防化工、高能燃料等绝密专业。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把北京化工学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5-6] 校园景观 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中断招生。 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 1971年10月,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并入学校。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1977年10月,学校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学校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今北京服装学院)分出。[7] 1981年11月,成为首批国家批准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8]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文通知,建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今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9]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0] 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1953年,北京化工学校创建。同年,天津海洋化工学校、西南窑业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3年,北京有机化工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8年,北京化工学校更名为红药工学校。 1969年,红药工学校撤销,部分并入陕西兴平化工学校。 1973年,红药工学校复校并更名北京化工学校。 1984年,北京化工学校升格为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稳定发展 1994年2月,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写校名。[11] 1996年4月,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化工大学,为北京化工大学西校区。同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8年9月,北京化工大学划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 校园景观 2001年7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6] 2007年9月,入选中国教育部、财政部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同年,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2-13] 2008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3]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4-15]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16] 2016年,学校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17]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年,昌平新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南涧路29号)正式启用。[18]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9-20] 2019年2月,北京化工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 北京化工大学办学条件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4]
北京化工大学学科建设 学位授权点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硕士点。[4] 2018年3月,学校新增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26]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27]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自主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管理(自主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26]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4张)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艺术设计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信息处理与通信工程、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管理、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28]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程管理、艺术、工程、会计 工程领域硕士点: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制药工程、生物工程[29] 重点学科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4]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30]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科评估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4]
北京化工大学师资力量 校园景观 截至2018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4]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4]
教学成果 2001年—2014年,学校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截至2017年12月,学校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4]
北京化工大学社会声誉 2018年,北京化工大学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648位,中国大陆第42位;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亚洲第181位,中国大陆第43位;在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401-500位,中国大陆第48位;在路透社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中位列亚洲第32位,中国大陆第7位。[50-53] 北京化工大学学术研究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4]
北京化工大学科研成就 2001年至2017年12月,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4]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累计到款17.4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7.9%;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78项,牵头承担中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1项;中国国防军工类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达2.7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200万元,高模量碳纤维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学校sci论文数量排名位居中国高校30名左右;中国国内专利授权量年均350余项,总授权量为“十一五”的3.4倍;共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61]
北京化工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9月,图书馆纸质资源达到150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52万篇,购买了cnki、万方、ieee、sci、ei以及ca等39种中、外文数据库。[68] 学术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加入了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05-2007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69]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栏目包括专题综述、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管理与数理科学等,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70] 北京化工大学合作交流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政产学研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截至2017年12月,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4]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合作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截至2017年12月,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 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 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4] 北京化工大学文化传统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北京化工大学标识以中国传统的铜钟为主体,使人耳边仿佛回荡起淳朴厚重、穿越时空的钟声。校园钟声犹如激越的人生号角,犹如悠扬的青春乐曲,它代表着有序的校园,象征着和谐的氛围。 铜钟钟体最醒目的位置上镌刻着学校的校训上半句“宏德博学”,中部横平竖直线条既是钟体的纹饰,又是汉字的“工”字,与铜钟顶部的祥云图案配合,隐含着学校校训的下半句“化育天工”的寓意。铜钟底部的“1958”字样,表示我校建校的时间。 铜钟周围以学校的中英文校名组成一个对称的图案,规整中有变化,静止中有动感,寓意着有突破、有创新的校风学风。 整个标识以蓝色为主调,清爽明快,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71] 北京化工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宏德博学:志向宏大,道德高尚,学问广博,学力深厚。宏:广博。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德:道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博学:学问广博。《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化育天工: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暗寓校名“化工”。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天工:自然天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成语有“巧夺天工”,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科技名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科技工艺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大学精神 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3] 校歌
北京化工大学学校领导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现任领导
北京化工大学历任领导
1958年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6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 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0 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是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2] 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领导。1971年,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学校分出。199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1998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3] 截至2018年9月,学校由3个校区、2个基地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总建筑面积93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0亿元,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9亿元,图书馆藏书170余万册;共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职院士5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75人,研究生6789人(其中博士974人);设有15个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4] 创办时间 1958年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6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 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贺国强,周小川,李学勇,何报翔 学校官网 http://www.buct.edu.cn 图集 北京化工大学图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