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2019-03-18 22:06 人气:东南大学毕业证样本{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郭秉文先生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1]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会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主要成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截至2018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设有30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614人;专任教师2832人。[2-4]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5个
二级学科20个(含一级覆盖)。。校庆日
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地 址
四牌楼校区: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九龙湖校区: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丁家桥校区: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丁家桥87号历史沿革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
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6]。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南京工学院校门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7]。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 |||||||
校名 | 系科数 (专业数) | 学生数 | 教员数 | 校名 | 系科数 (专业数) | 学生数 | 教员数 |
南京工学院 | 7(23) | 1948 | 265 | 华东水利学院 | 4(8) | 1022 | 61 |
南京大学 | 13(28) | 1772 | 254 | 华东航空学院 | 2 | 453 | 52 |
南京农学院 | 5 | 722 | 145 | 南京林学院 | 3(4) | 236 | 20[8] |
南京师范学院 | 6 | 638 | 106 | ------------- | ------------- | ----------- | -------- |
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
东大四牌楼校区景观(20张)
专业,更名为动力系。
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
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9]。
南工路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东南大学文革以后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
九龙湖校区平面图
,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0]。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11-12]。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3]。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4]。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15]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同年,入选国家“111计划”。[16]
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风景(33张)
2007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3]
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17]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8]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20]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确定共建东南大学。[4][21]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同月,东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被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1月,东南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22-25]
学院楼(18张)
2018年10月,东南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东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6-28]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共有7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5项大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用项目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七,江苏第一[29]。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30]
东南大学办学条件
东南大学学科建设
李文正图书馆
截至2018年1月,学校设有30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3]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东南大学共有31个学科参评,12个学科进入a类。评估结果是a+的学科5个、a的学科1个、a-的学科6个。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
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
东南大学(33张)
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31]
截至2017年11月,东南大学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学科数增至11个,分别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工程学”位列全球第34位,“计算机科学”位列全球第37位,均位居全球前1‰。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arwu-field)中,东南大学“工程学”位列全球第20位,中国大陆第5位。
重点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1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2]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3个)
新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
东南大学校徽
术)、新能源发电与利用(主要依托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医学技术、艺术学理论[32]
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4个)
哲学、数学、生物学、 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
博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0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网络空间安全[33]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
哲学、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34]
东南大学(16张)
学科评估
学科代码及名称 | 得分 | 全国排名 | 学校代码及名称 | 得分 | 全国排名 | |||||||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 93 | 1 |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 91 | 1 | |||||||
1301 艺术学理论 | 86 | 1 | 0813 建筑学 | 89 | 2 | |||||||
0834 风景园林学 | 80 | 2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 89 | 2 | |||||||
0814 土木工程 | 86 | 3 | 0833 城乡规划学 | 83 | 3 | |||||||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 85 | 4 |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 80 | 5 | |||||||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81 | 6 |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80 | 7 | |||||||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 79 | 11 | 0101 哲学 | 76 | 13 | |||||||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 80 | 13 | 0808 电气工程 | 73 | 13 |
东南大学院系部门
院系设置
院系 | 院系 |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体育系 |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
东南大学数学系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 东南大学医学院 | |||||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
东南大学物理系 |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 |||||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 |||||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ic)学院 |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参考资料:[35] |
附属单位[36]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南京榴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 江苏华宁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 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
江苏东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江苏东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
东南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18年1月,东南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1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7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37]
学校共有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3]。
2018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周锡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樊和平等四人受聘为东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38]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共13人) | 齐康 | 韦钰 | 吕志涛 | 钟训正 |
孙忠良 | 孙伟 | 张耀明 | 黄卫 | |
程泰宁 | 李幼平 | 缪昌文 | 张广军 | |
王建国 | ------------- | ------------- | -------------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陆祖宏(1995) | 洪伟(1996) | 尤肖虎(1997) | 王志功(1998) |
王炜(1999) | 戴先中(1999) | 吴柯(2000) | 崔一平(2001) | |
王建国(2001) | 崔铁军(2002) | 顾忠泽(2002) | 熊仁根(2002) | |
谢维(2003) | 黄庆安(2003) | 徐宝文(2004) | 田玉平(2004) | |
赵春杰(2005) | 颜震(2005) | 李爱群(2007) | 顾宁(2007) | |
徐春祥(2007) | 邹国棠(2007) | 张志珺(2008) | 陈云飞(2009) | |
高西奇(2009) | 顾忠泽(2009) | 孙长银(2011) | 叶继红(2011) | |
张 闻(2012) | 刘加平(2012) | 沈宝龙(2012) |
(限于篇幅,此处仅介绍以上师资队伍,查看更多请点击[39-40])
东南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
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6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41]
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42]
国家精品课程(40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43]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44]
学生成绩
2014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成绩位列来自世界各国高校7000多参赛队中第二名。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并捧得“优胜杯”。2015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10个一等奖和8个二等奖,一等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3]
2016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级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国家级特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本届竞赛最高奖“ti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本届竞赛最高奖“高教杯”。学校曾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南大学曾两次夺得总分第一、捧获“挑战杯”,是京沪两地以外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高校。[3]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
2006年6月创建的东南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已构建了包括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特别服务体系,办公载体面积达8000平方米,学生创业企业80余家已入驻创业。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1月,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当选为“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月,学校自2007年起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1599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411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082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1006人,已毕业458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37]
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313人,占总人数的72.4%,留学研究生495人,占学历留学生比例37.7%,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3]
东南大学学术科研
东南大学建设成果
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江苏省高校第一。
2012年,东南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73项,资助经费1.65亿元,经费数较上一年增长了33%。获牵头973项目1项,使学校连续七年每年均获得牵头973项目资助。获863课题牵头项目5项,支撑计划项目5项。获国防重大、重点项目6项。科研经费到款13.61亿元,其中国防科研经费到款首次超过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348件,发明专利授权638件,申请pct专利13件。sci论文收录145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位。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全国普通高校哲学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东南大学获“973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84项,经费达1.75亿元。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项,获资助数再创新高。科研经费到款共15.61亿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尤肖虎教授团队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申请发明专利1611件,获发明专利授权668件,pct(国际专利)32件。sci论文收录147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论文1618篇,排名第12位。
2014年,学校共有科研经费到款16.5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914件,发明专利授权703件,申请pct专利13件。sci论文收录179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ei收录论文1969篇,排名第13位。吕志涛院士牵头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8项。东南大学在近三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共牵头获得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2014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近五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73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
2015年,科研经费到款18.0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120件,发明专利授权1453件,申请pct专利14件。sci论文收录216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170篇,排名第13位。吕志涛院士牵头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十二五期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共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其中一等奖7项;共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
2016年,科研经费到款20.03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497件,发明专利授权1231件,申请pct专利50件。sci论文收录24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554篇,排名第14位。近五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其中一等奖11项;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3]
2013年,学校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2011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3]。
东南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另外还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3]。
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1个) |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45] | |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46] | |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2个) |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 |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 |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 |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东南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7年1月官网显示,东南大学图书馆有馆舍面积66900平方米
老图书馆
,总阅览座位4914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417.4万册,中、外文现刊4800多份;中外文数据库225种,含电子图书179.47万册,电子期刊7.2万种。馆藏文献以理工科、生物医学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学科等,形成了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
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及科技项目的查新服务,外国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筑和力学等学科的外国教材收藏为主。作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和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馆际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省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工学文献中心承担工程技术文献资源的建设,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承担为江苏高校采集外文图书资源的任务。设于馆内的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担负着图书馆学硕士点教学和各类型资源培训的工作。[47]
学术刊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和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是东南大学主办的以机械动力、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电力电气、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仪器科学、土木交通和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为主的学术期刊。
学报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200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和2011年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201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4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49]。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60年创刊,1964年停刊,1983年复刊。复刊前学报作为第1卷,复刊后从第2卷起连续出刊,为半年刊。1987年起为季刊,1989年获准公开发行。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改为双月刊。
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以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50]。
东南大学文化传统
校标
1、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
2、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文武线”装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外环上半部分为东南大学英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为集王羲之书法体校训“止于至善”。
3、标识中间主体部分延续了中央大学时期校徽的倒三角图形。倒三角形内部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细线为大礼堂轮廓线,中间黑实线为大礼堂正立面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内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冲破内圆,含“遵守规则又敢于创新”之深意。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圆形分别代表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两者的配合,既体现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渗与融合,也凸现出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张力,预示了东南大学无限美好的辉煌的未来。
东南大学标志
4、内圆中还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个弓形区域,上方标明校名“东南大学”,也为集王羲之书法体;下方左侧“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下方右侧“南京”,表明学校的办学地点。
5、校标的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黄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51]。
校标及其标准色 | 校徽(教师佩戴) | 校徽(研究生佩戴) |
校徽(本科生佩戴) | 校训:止于至善 | 书法:止于至善 |
校训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训典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于“止于至善”四字,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语录一》)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52]
校庆日
东南大学校庆日。1921年6月6日,国立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和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之后即将6月6日定为校庆日。
1988年5月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1988年6月6日举行更名庆典。[53]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校歌为《东南大学校歌》,由王步高作词,印青作曲
校歌[53]
。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
东南大学校歌歌词: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54-55]。
东南大学学校领导
东南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左 惟 | 校长 | 张广军 |
副书记 | 张广军 | 常务副校长 | 王保平 |
常务副书记 | 总会计师 | 丁 辉 | |
副书记 | 郑家茂 | 副校长 | 黄大卫 |
副书记、纪委书记 | 任利剑 | 吴 刚 | |
金保昇 | |||
周佑勇 | |||
刘攀[56-57] |
东南大学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1949年前)[58]
1903—1905 |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 杨觐圭 |
1905 |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 刘世珩 |
1905 |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 徐乃昌 |
1905—1911 |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 李瑞清 |
1914—1919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 江谦 |
1919—1925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 郭秉文 |
1927—1930 |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张乃燕 |
1930—1931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朱家骅 |
1932—1941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罗家伦 |
1941—1943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顾孟馀 |
1943—1944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蒋介石 |
1944—1945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顾毓琇 |
1945—1947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吴有训 |
1948—1949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周鸿经 |
历任领导(1949年后)[59]
1949.8—1949.11 |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 梁希 |
1949.11—1951.7 |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 潘菽 |
1951.7—1952 | 南京大学校长 | |
1952.11—1958.9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汪海粟 |
1953.1—1957.11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
1957.11—1959.12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杨德和 |
1960.1—1966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刘雪初 |
1960.1—1968.3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
1973.2—1974.10 |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 何冰皓 |
1974.11—1977.5 |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 林克 |
1977.5—1978.3 |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 | 陈光 |
1978.5—1979.8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盛华 |
1979.9—1980.10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吴觉 |
1979.9—1983.11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
1980.11—1983.11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钱钟韩 |
1983.11—2002.2 |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名誉校长 | |
1983.12—1985.8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刘忠德 |
1983.12—1986.12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管致中 |
1986.12—1988.4 | 南京工学院院长 | 韦钰 |
1988.4—1993.11 | 东南大学校长 | |
1986.12—1988.4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 | 陈万年 |
1988.4—1993.5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
1993.5—1999.6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朱万福 |
1993.11—1997.10 | 东南大学校长 | 陈笃信 |
1997.10—2006.5 | 东南大学校长 | 顾冠群 |
1999.6—2011.1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胡凌云 |
2006.5—2015.11 | 东南大学校长 | 易红 |
2015.11—2017.12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
2011.1—2015.11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郭广银 |
东南大学杰出校友
吴健雄 | 世界著名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
黄纬禄 |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
任新民 | “两弹一星”元勋,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60]。 |
张永和 | 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颁发的学院建筑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
王澍 |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61],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
齐康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建筑)、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39] |
韦钰 |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39] |
吕志涛 |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39] |
钟训正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39] |
孙忠良 |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39] |
孙伟 | 中国工程院院士[39] |
程泰宁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人[39] |
刘盛纲 |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55年毕业于无线电工程系[62] |
黄卫 |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交通运输工程专家[63] |
李幼平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获得者,曾连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届科技委主任[39] |
缪昌文 |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专家,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9] |
王建国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 |
孟建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64] |
宣益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64] |
常青 |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64] |
黄如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64] |
房建成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64] |
徐寿波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综合能源工程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1955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65] |
闵桂荣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总设计师、院科技委主任,1956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66] |
丁衡高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67] |
于俊崇 |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1965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68] |
张乃通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技术专家[69] |
黄培康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目标特性专家[69] |
倪光南 |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我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之一[70] |
黄其励 | 中国工程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71] |
李德毅 |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72] |
魏炳波 |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67] |
姚育东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
黄镇东 | 曾任重庆市委书记、交通部部长。[73-75] |
黄卫 | 现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
钟秉林 |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76] |
左惟 | 中共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77] |
于广洲 | 现任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正部长级),海关总监关衔[78] |
叶茂 | 美国康奈尔大学董事[79] |
华生 | 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80] |
吴海军 | 深圳新天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神舟电脑公司董事长 |
沈向洋 | 1980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81] |
芮勇 |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院士(iapr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院士(spie fellow) 和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82] |
徐少春 |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83] |
张桂平 | 苏宁环球集团(苏宁集团)董事长[84] |
陈兴汉 |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85] |
陆启洲 | 动力工程系毕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86] |
陈进行 | 1982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87] |
张东柯 | 1984年及1986年获学士及硕士学位,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西澳燃料与能源研究中心创始人和主任 |
陆军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8] |
史才军 |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2007年当选为美国混凝土学会的会士,2016年当选为rilem会士[89] |
余星火 | ieee工业电子协会主席(president-elect)[90] |
刘小明 |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91] |
陈进行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副部级)[92] |
陈星莺 | 现任民革中央常委、江苏省副省长[93] |
朱晓明 |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市长[94] |
殷国光 | 曾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95] |
陈永平 | 1996年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2000年获博士学位,现任苏州科技大学校长[96] |
于敦德 | 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创立途牛旅游网并担任ceo[97] |
周源 | 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创始人[98] |
东南大学校区校址
四牌楼校区
地址:南京的中心玄武区四牌楼2号。
校区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松桧荟翠,风景秀丽,占地641亩,建有各类建筑61.85万平方米。该校区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四牌楼校区
丁家桥校区
- 点击 次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