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网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证样本

2019-03-19 00:40   人气:  

江苏科技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1952年第一工业机械部船舶工业局筹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年8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正式创办,开始招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1]学校拥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492亩。一个占地2350余亩的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新校区正在全面建设之中。学校有15个学院,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台套数30400台(套);纸质图书211.07万册、电子图书270余万种。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江苏科技大学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3]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

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型5个。。校 训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校 歌

《江苏科技大学校歌》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1952年11月,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造船科与上海高级机械工程职业学校造船科合并筹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校史沿革图

1953年5月,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加入筹建;6月,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加入筹建;8月,学校开学;1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

1955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

1959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国防工业重点学校。

1961年,上海工厂设计学校并入。

1963年,学校复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3月,学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市(原总后勤部252汽车管理学校旧址)。

1971年2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正式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次年10月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学校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成为一所国防工业性质的工科本科大学。

1979年1月25日,学校受六机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六机部为主;4月21日,学校举行镇江船舶学院成立大会。

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学校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之一。

1993年6月,经中国国家教委批准,镇江船舶学院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学校首次招收研究生。

199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通过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的党委工作评估和江苏省教委的优秀校风建设评估。[4-5]

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1979年,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成立。

1995年,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4]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1951年,华东蚕业研究所成立。

1957年,华东蚕业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4]

江苏科技大学合并发展

1999年4月,学校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理划转江苏省管理;11月,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成为学校南校区)。

200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并继续保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名称。

2002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建立民办二级学院——南徐学院,并于当年招生;同月,学校成为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批准,在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江苏科技大学。

校园(2张)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并于5月28日举行揭牌典礼;6月,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学校设立。

2005年,学校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建办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200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10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同年,学校张家港新校区建成启用。

201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南徐学院迁址张家港市,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由江苏科技大学和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约共建江苏科技大学。[5]

2016年,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苏科技大学。[2]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学术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科技成果

江苏科技大学

截止2018年5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291项、省部级项目385项,科技经费12.6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4项,其中一等奖14项。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授权发明专利1372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3888篇。[2]

江苏科技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发改委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4个省教育厅和1个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国家培育点;3个江苏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厅、3个农业部、3个中国农科院、1个江苏省农林厅、1个江苏省经信委和1个江苏省经贸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拥有1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4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2]

科研基地名单: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小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

省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及以上科研中心

中—乌(江苏)船舶与海洋工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江苏科技技术转移中心

江苏省高效焊接技术工程中心

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

江苏省(大力)液压驱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自动化测控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测控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

江苏省传动减震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镇江蚕桑苗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6]

江苏科技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学校学术期刊主要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自然科学版》

该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理工类学术期刊,

江苏科技大学东大门

1986年创刊。学报主要刊登反映当前学术、科研、技术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主要刊载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与焊接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管理工程、数学、物理、生物与化学工程,以及有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特色栏目是船舶工程。本刊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是2004、2008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7]

《社会科学版》

2001年创办,季刊。主要栏目:邓小平理论研究、形势与政策、改革

江苏科技大学

论坛、哲学法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情报出版等。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8]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

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 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 《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9]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3月,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13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现刊150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4000余种,电子图书47.8万册。图书馆采用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软件,windows平台下支持机读目录格式,三校区馆网络互联,文献统采统编并可通借通还,电子资源实现共享。[9]

江苏科技大学办学条件

江苏科技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体育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等15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10]

江苏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0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8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600余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千人计划”青年千人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外专百人计划”、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各层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100余人;拥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优秀学科梯队7个。[11]

江苏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东校区

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1个培养领域;有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5个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学科[12-13]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隶属学院(所)
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
农学畜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业研究所

生物技术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备注:加★的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加△为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13]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隶属学院(所)
工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轮机工程

水声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力学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与理论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子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数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有色金属冶金

冶金物理化学

钢铁冶金

张家港校区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

应用化学

生物化工

工业催化

化学工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会计学

经济管理学院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学院
农学畜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业研究所
理学生物学★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

植物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生态学

蚕业研究所

生物技术学院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科学技术史★
 化学★
 理论经济学★

(备注:加★的具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加△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

省级重点学科[14]

类 别名 称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
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
江苏省一级学科

重点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一级学科

重点(培育)学科

畜牧学
江苏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材料加工工程
轮机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计划联盟试点专业,获批省级卓越计划(软件类)试点高校。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3项。连续三届“挑战杯”竞赛成绩优异,两次捧得“优胜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该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已为部队输送国防生1149名。学校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在我国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中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中我校毕业生占有很高比例。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8%以上。[2]

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试点(联盟)专业建设项目[15]

编号级 别本科专业
1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2省级(软件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3省级(联盟)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
4校级海洋工程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土木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

编号专业类名称内涵本科专业
1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
2材料类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自动化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5土木类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
6海洋工程类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7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船舶结构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大学物理学、物理化学、材料连接原理、大学体育。[16]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船舶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17]

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

省级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船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船舶机械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船舶机械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8]

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

江苏科技大学校标

设计说明:

学校校徽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

江苏科技大学校训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为学校校训。

“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19]

[提醒] 除特别声明外,该内容由( 高中生受益网)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  我顶 
  • 点击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