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证图片
2019-03-17 19:04 人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创建于1951年;1980年9月,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被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和教育厅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纸质文献178万余册;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1]博士后
科研工作站1个
院系设置
17个二级学院。。校庆日
10月26日
地 址
主校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分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地 址
主校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分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院校代码
10621成都气象学校
短训时期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属于军队编制;1月20日,气象干部训练第一期正式开学,招生49人,教员4人,训期5个月。
1953年9月,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为地方建制。
1954年12月,根据国务院第七办公室(54)国务农字第七号批复和中央气象局中气办发字第270号文:西南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主要负责为西南、西北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
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央气象局长春气象通信干部学校部分并入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
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第一团支部合影
中专时期
1956年6月,根据中央气象局(56)中气人发字第263号文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1957年5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第一届委员会。
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四川省气象局代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校”,为4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农业气象专业。
1959年9月,根据四川省人民委员会(59)川办字通知,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直接领导。10月,根据国务院国七恢字271号文件,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重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69)国发文50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4-8月,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和湛江气象学校撤销,部分师资、设备并入成都气象学校;根据战备需要,成都气象学校当年恢复短期培训教学工作,为全国培训气象通信报务、无线电机务和高空探测人员549名。
1971年1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71)国发87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仍属中央气象局建制,中央气象局负责计划教学任务、招生、分配、经费、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会和省军区领导以省军区领导为主负责党政工作、干部调配、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学校实行党委制设校长、政委执行地专级职权;主要任务为全国气象部门培训气象雷达、通信机务、高空观测和新技术使用等技术骨干,并承担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人员的培训;学校定额为600-800人。
197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军区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临时党委。9月,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设气象通信观测专业。
1974年10月,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设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4个专业,学制2年。
1976年,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专业学制改为3年。[2]
中专时期留影
四川统计学校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成立。
1950年11月,定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由时任工业部副部长的万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学校第一任校长。
1953年8月,重庆市第一、二、三财经学校、江津财校、宜宾财校等部分或全部并入该校,更名为“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
1954年,改由国家统计局管理,更名为“重庆统计学校”。
1958年8月,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并将学校由重庆迁至成都光华村,更名为“成都计划统计学校”。
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迁至内江桐梓坝,更名为“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
四川统计学校历史照片(3张)
198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决定收回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更名为“四川统计学校”;教育部(80)教专字011号文确定其为全国重点中专。
1981年9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学校实行国家统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统计局领导为主,由四川省统计局代表省政府协助国家统计局管理的领导体制。
1983年3月,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签署的cpr/85/p44项目意向书,决定在学校建立“四川人口统计与分析培训中心”。
1994年9月,国家教委职教字(1994)10号文件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1月,国家统计局党组批准学校为地、师级单位。
1999年9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学校启动由内江迁回成都的迁建工程。12月,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51所重点中专中名列第五,文科学校中名列第一。
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8月,四川统计学校迁建项目竣工,学校从内江整体迁回成都,同时完成并校工作,四川统计学校新校区改建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改革发展
1978年4月,经国务院国发(1978)68号和教育部(78)教计字第335号批准,成都气象学校改建为成都气象学院,实行中央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气象通讯、气象雷达、高空气象、气象等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
1979年,学校增设气象、高空气象两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川委组干(1979)302号文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院临时党委。
198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
1981年3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成组发(1981)101号文批准,学校第一届党委、纪委成立。
1984年7月,学校获得世界银行第二期农业教育项目贷款258.2万美元,主要用于计算中心和电子技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10月-12月,全国气象系统“苹果ⅱ计算机师资培训班”在学校成功举行。经国家气象局同意,学校设置气象系,下设气象专业,气象探测系下设气象探测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应用系下设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原有气象雷达、气象通信专业合并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
1985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选举和成立了首届教代会主席团。学校教师王柏钧、张世钧与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经国家气象局批准,学校成立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6月《成都气象学院学报》创刊。
1987年4月,东亚大气环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国内的60名气象学家参加了会议。
成都气象学院历史照片(6张)
1990年5月,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非洲八国气象考察团到学校访问。11月,全国气象教育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
1991年10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联合培养定向研究生协议。
1992年,学校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采取部分专业定向招生方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4年11月,经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认可,国家教务考试中心正式授权批准学校建立剑桥信息技术(cit)培训中心,这是四川省首家cit培训中心。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在参观了学校成果展后说学校实行“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气电结合,以电为主”这条路走对了,还要继续走下去。
1995年10月,全国气象系统“小型卫星地球站”培训班在学校举行,分多批为气象系统培训了技术人才。
1996年10月,学校举行建校45周年校庆。11月,国家教委教学评价专家组一行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工作。
1997年5月,国家教委通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结论为“合格”。7月,国家教委转发了《专家组对成都气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专家组认为“通过近两年的评建工作,已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98年4月,学校决定筹备成立成都新气象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学校控股、有400多个自然人出资组成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6月,学校成立计算中心。
1999年8月,经财政部、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新气象广告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9月,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十五”期间本科专业核定数增加为16个。10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11月,学校决定,从1999-2000学年开始,在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分制。12月,中国气象局同意学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学校党委会议决定,在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征地300亩建立新校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五年达标”的思路进行建设。
2000年2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6月,学校“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
成都气象学院留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拓奋进
2000年7月,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历史照片(2张)
2001年1月,学校决定采用清华大学的新校区建筑设计方案,航空港新校区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全面启动。2月,原直属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学校。3月,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0月,学校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11月,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批准学校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
2002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强风暴、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学术讨论会”在学校召开。9月,学校被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确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年级学生中施行选拔军队飞行学员的50所高校之一。9月,第一批2000多名学生由人南校区搬迁进住航空港新校区,标志着航空港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1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签署合作培养干部协议,成为全国第一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培养后备军官的普通高校。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6月,“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成都)”在学校成立。7月,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学校承办的“第八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暨两岸青年大气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10月,成都军区决定从2004年9月起依托学校选拔培养国防生。
2005年12月,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it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第一批试点院校。[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展望未来
成信之美(4张)
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08年,学校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欧洲几所大学提出并试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并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再创新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组长单位。
2009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校所有专业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2010年,学校成为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8张)
校。
2011年,学校成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6月,学校举办了第11届cdio国际组织全球年会。7月,学校计算机硬件、软件科研领域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并取得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16年8月,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10月,学校举行建校65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并召开了“全面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专题会。
2017年5月,学校与阿里云、慧科宣布联合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组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的新型示范性大数据学院。这是全国第三所由阿里巴巴与高校联合冠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学府,是全国第一所同时开展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教师中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5]
院士 | |||
姓名 | 院士类别 | 学科方向 | 聘任职务 |
李泽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天气与动力气象 | 兼职教授 |
黄荣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天气动力学 | 兼职教授 |
吕达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气物理学 | 兼职教授 |
郭柏灵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计算数学 | 兼职教授 |
钟山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控制理论与工程 | 兼职教授 |
安娜·玛丽·葛玛 | 欧盟科学院院士 | 社会保障 | 兼职教授 |
侯朝焕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信号处理 | 兼职教授 |
国家级优秀人才 | |||||
姓名 | 学科 | 人才类型 | |||
余万伦 | 物理学 | 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
余万伦 | 物理学 |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 |
教学名师 | ||||
姓名 | 主讲课程 | 级别 | ||
贺盛瑜 | 管理信息系统 | 省级 | ||
张志让 | 高等代数 | 省级 | ||
周激流 | 操作系统 | 省级 | ||
何建新 | 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 | 省级 | ||
王天宝 |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 省级 | ||
谢明元 | 信号与系统 | 省级 |
教学团队 | ||||
级别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
国家级 | 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 | 何建新 | ||
省级 |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谢明元 | ||
省级 |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 贺盛瑜 | ||
省级 | 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 | 何建新 | ||
省级 |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 李国平 | ||
省级 | 大学数学教研室教学团队 | 张志让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院系概况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1][6]
院系专业 | ||||
所属校区 | 所属院系 | 专业设置 | ||
主校区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 ||
资源环境学院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 |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 |||
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 |||
光电技术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 | |||
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
控制工程学院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
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 |||
通信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 | |||
分校区 | 统计学院 | 统计学、经济统计学 | ||
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 |||
商学院 | 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 | |||
文化艺术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 | |||
物流学院 |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等美欧大学倡导并实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推进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召集单位、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1][7]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汇源光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动力气象学
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普)文化园区
教学成果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8]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2007-2018年) | |||
成果名称 | 级别 | 年份 | |
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2014 | |
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二等奖 | 2014 |
学生获奖
在5·12汶川地震中,成信大有4万多人次投身到志愿者行动当中,他们受到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接见和慰问,学生蒙祖海作为全国唯一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并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2009年-2014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励近187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五届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前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参加cdio国际组织第10届全球年会举办的国际联赛中,“基于移动嵌入式系统四旋翼飞行器项目”摘得第二名。[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专门培养中国气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在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现代气象服务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四川省一流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信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软件工程学科获得c+等级。[1][9-10]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川省重点学科: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基础数学
四川省一流学科:大气科学、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气科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统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统计、会计、汉语国际教育、农业推广、工程、社会工作
荷花池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学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平台
成信之美(4张)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2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际联合研究平台3个。[1][11-12]
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
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大气遥感研究所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气象环境与健康科学数据与数据服务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国际联合研究平台: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大气探测国际联合实验室、图像与视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研成果
服务社会
成信之美(4张)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
成信大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成信大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信大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2015年,成信大控制工程学院蒋涛教授研制出了西南首辆无人驾驶车ror,实现了无人自主驾驶,并被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评为“2015年四川十大科技新闻”。[1][13]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在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大气科学学院王式功教授申报的“冬春季四川盆地西南涡活动对大气复合污染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290万元。[14-1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立足该校、面向中国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主要刊登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如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以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同时刊登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该学报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成信大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78万余册,生均78册,常年订购的中外文纸本期刊800余种;拥有sci、ev、iel、acm、cnki等中外文二次文献检索、全文数据库等共47个数字文献资源库,其中有85.38万余册电子图书;同时,还自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库;已基本形成以工、理、管、经、文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主,并兼顾其它学科的馆藏体系,其中大气科学类文献资料的特色更加突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大气科学类文献信息中心。[17]
图书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合作交流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中国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信文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南记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南老校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矗立在成都人民南路的成都气象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是成都人引以为豪的城市文化地标。随着学校的发展,该校校区由原来的人南校区搬迁至航空港。根据成都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学校原人南校区被打造为科技商务一条街的商务中心,人南校区成为历史的记忆。学校在人南校区有着58年的悠久办学历史,是学校开始起步并不断走向成熟的见证地,其间培养了几万名优秀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中国气象、国防、民航等行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
该校许多老校友得知母校即将搬迁的消息后,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学校和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之情。校友们希望母校搬迁时能留下建校初期的传统建筑,让他们能够借由旧建筑捕捉当年校园里的点点滴滴,怀念逝去的纯真年代。同时,对于在人南校区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领导、老教师来说,这里是他们为之奋斗并奉献了一生的地方,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维系着深厚师生情谊的老校区有着难以抹灭的特殊感情。
为保存学校历史的传承性,尊重历届校友们对学校的怀念,学校决定在新校区按照人南东校区传统建筑样式,选址重建西南空军气象大楼(行政楼)、教学楼(含礼堂)等房屋以及其间的道路和中心花园。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及项目迁建规划,将人南东校区迁建至航空港校区大气观测场东侧的新征地范围内。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楼3087平方米、一教楼(含礼堂)3669平方米以及其间的道路和中心花园。[18]
国家领导关怀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形象标识
校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名
校标
校徽(2015年版) | |
校徽(2015年版) | |
校庆徽章(65周年校庆) | |
65周年校庆徽章 | |
校徽(2008年版) | |
设计来源:由学校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英文缩写和地球图案组成,是校训生动化、形象化的体现,寓意“胸怀世界,信达天下。” | 校徽(2008年版) |
校庆徽章(55周年校庆) | |
设计解读: 校庆徽标图案中包括了学校中英文名称、校名英文缩写、建校年代。 中英文校名分列徽标上下,突出中华文明地位; 鲜亮的黄色圆块代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地球,中间突出的是红色调并具动感的校名,英文缩写及下方的建校年代,说明学校地位、历史及影响; 两道白光线条是星球划过的轨迹,表示地球运转,充满活力; 三条锥状条块,表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闪光,同时又寓意地球文明正处信息爆炸时代,从而与学校宗旨相符。 设计含义:正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闪亮的文明之星;具有55年历史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地球上传播信息文明的佼佼者。与地球一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充满活力与希望,已成为国际性的传播信息与文明的重要的高等学府,必将在地球人类文明中放射出璀璨之光。 | 55周年校庆徽章 |
校徽(2004年版) | |
整个标志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名中的汉字“信”为基本设计元素,代表了“信息”、“诚信”、“信心”和“信念”,校徽图案的右边又是一个“息”字的变形,突出了学院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精髓。 整个校徽图案形如:一、飞翔的信鸽。信鸽为信息传递的使者,象征了沟通和交流,也代表学院学子展翅飞翔,体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的特色。二、翻开的图书,象征了教育,代表学校以教育为本和学校教育的多学科性、综合性。三、握紧的拳头。象征团结、信心、干劲和创新,突出学校“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精神面貌。 | 校徽(2004年版) |
校徽(2000年版) | |
校标(2000年版) | |
校徽(1985年版) | |
校徽(1985年版) |
校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旗白色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旗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精神风貌
校训
成于大气、信达天下 | ||
其一,“成于大气”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学校最初因为大气专业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主要指办学、做人、做事成就于大气精神和成功于大气品质。大气精神主要是指坚定奋斗方向、统观事物大局、把握发展大势的气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气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大无畏的气概;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大气品质主要是指宽广的胸襟、豁达的心境、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和厚重的责任。 其二,“信达天下”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要求,即以诚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誉达于天下;其次指成信大和成信人在信息时代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开拓开放,通达天下。成功、成才之人大都是志存高远、胸怀宽广、豁达大度、诚实守信、包容和谐、气量宏大和奋斗不已的人,是以社会为己任的人,是小我服务于大我的人。 其三,校训蕴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简称“成信”及谐音“诚信”,同时蕴含了学校由气象学院到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 | 校训碑 |
校风
爱心、责任、行动
爱心 :关爱之心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特殊动力。孟子云:“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心使自己和他人、学校和社会充实、幸福、温馨、和谐。
责任:责任是和谐社会和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强烈而厚重的责任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自律和他律品质的结合,它基于人的良知、信念、觉悟和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尽其责,泰山可移”,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行动:“点燃一烛,胜过咒诅黑暗”说明行动胜于一切。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人不齿。从细节做起,求真务实,躬行践履,我们将共同成就宏大的事业。
教风
爱生、敬业、求实、创新
雪中成信(2张)
爱生:爱生是教师对“爱心”的具体实现。教师的慈爱之心和真挚关爱是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爱生使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塑造着和谐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满着热情和激情。
敬业:敬业是教师“责任”的最好体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是教师敬业的天职。教师遵从事业的召唤,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投身事业的过程中兢兢业业和甘于奉献才必将收获事业的辉煌。
求实:求实即求真务实,是教师“行动”的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以实为本,在诚实、朴实、务实和求实中才能将爱心附诸实施,才能把敬业落实到行动上。求实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和人生高尚的基石。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行动”的精髓。面对未知的领域和科技的前沿,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思维训练头脑,既照亮自己前行之路,又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学风
尊师、好学、励志、笃行
尊师:尊师是学生爱心的体现。尊师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美德;尊师既是莘莘学子对教师呕心励血的回报的感恩之亲情,也是大学生人格自我塑造的应有之义。
好学:勤奋好学是学生“责任”的最好体现,也是人生发展之必需。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前人以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为后人作了有关“好学”的诠释,学子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更应以勤奋好学和学以致用为终身乐事,因为“业不止,学无涯”。
励志:励志即磨炼意志、砥砺志向。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没有远大志向(理想和抱负)就没有奋进的目标和灵魂;缺乏坚韧的意志,则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笃行:是学生对“行动”的诠释。“笃”是专一,是忠实,是坚定;“行”是实践、是行动。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没有“笃行”的“学问思辩”皆为坐而论道;没有“笃行”的理想抱负都是空中楼阁。成功成才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有一条是必经之路,那就是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和实践。[1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防军魂
国防绿文化
成信大于2004年1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原第二炮兵)签订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先后在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财务管理等20余个专业开展培养,累计向全军和武警部队输送了1000余名堪当强军重任的共和国军官。
学校的“国防绿文化”获得了2009年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和2011年全国第二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构建'三位一体'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防绿文化”主要内容是:以坚定一个信念、建好一个党支部、唱响一首歌曲、种好一片绿林、建好一个网站、做好一个微信公众号、办好一份报纸、编撰一批指导书籍、编好一本毕业纪念册等“九个一”为内容的精神文化,凸显“国防绿”文化的时代特征;以分层分年级的专题学风建设、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学业警示教育组成的专业文化彰显“国防绿”文化专业特色;以国防生公寓、国防教育综合训练场、国防生林、驻校选培办工作场地、军政训练和军事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体现“国防绿”文化外在感染力;以国防生文化活动月、日常训练周和国防生模拟营连排等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为文化外化“国防绿”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国防生工作制度汇编为主体的制度文化体现“国防绿”文化的规范性引导。[18]
国防绿文化图片展示 | |
国防生 | 国防生 |
国防生 | 国防生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文化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4张)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是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发起单位并牵头承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6所开设有气象、环境类专业高校共同参与的全国大型专题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从2007年开始举办。每年成信大都会组织2000多名专业志愿者组成200余支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广场、车站、港口、列车以及厂矿企业等人流密集地方,宣讲《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举行防灾减灾知识图片展、知识讲座,散发科普宣传资料,播放科普短片,并对群众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调查。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累计有190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覆盖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受益群众达800万人,成为中国国内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气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全社会科学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推动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全面小康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于2017年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由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部分含有气象类、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自愿组成非营利性、非法人的联合体——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联盟接受中国气象局、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气象学会的业务指导,以“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服务大众”为宗旨,推进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努力实现气象科学知识社会化、大众化。
该活动先后荣获2009年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特别奖、2011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领导集体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
党委书记 | 周激流 | |
校长 | 余敏明 | |
党委副书记 | 马洪江、雷超 | |
副校长 | 于世祥、何建新、肖月强、范广洲、舒红平[19] | |
火箭军选培办主任 | 王拂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历任领导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历任领导 | ||||
姓名 | 性别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彭平 | 男 | 教学主任 | 1951.1-1954.4 | |
姚国士 | 男 | 政委 | 1951.1-1954.4 | |
校长 | 1954.5-1955.7 | |||
计新民 | 男 | 党委书记 | 1957.5-1966.5 | |
革委会第一主任 | 1970.12-1976.10 | |||
党委书记 | 1973.6-1976.10 | |||
邓忠德 | 男 | 校长 | 1957.9-1978.4 | |
张志良 | 男 | 革委会主任 | 1963.6-1970.12 | |
张玉昆 | 男 | 党委书记 | 1979.9-1989.12 | |
院长 | 1979.9-1983.12 | |||
渠劭 | 男 | 纪委书记 | 1979.10-1983.6 | |
王明山 | 男 | 纪委书记 | 1983.-1986.4 | |
张世钧 | 男 | 院长 | 1983.12-1986.4 | |
陈志明 | 男 | 党委书记 | 1989.4-1993.4 | |
卢敬华 | 男 | 院长 | 1988.10-1993.4 | |
缪绵海 | 男 | 党委书记 | 1993.4-1997.12 | |
院长 | 1993.2-1997.6 | |||
段廷扬 | 男 | 党委书记 | 1997.12-2006.7 | |
院长 | 1997.6-2004.9 | |||
杨羽 | 男 | 纪委书记 | 1997.12-2001 | |
周定文 | 男 | 院长 | 2004.9-2012.9 | |
伊长江 | 男 | 纪委书记 | 2001.4-2009.8 | |
赖廷谦 | 男 | 党委书记 | 2015.4-2017.2 |
四川统计学校历任领导 | ||||||
姓名 | 性别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李亚明 | 男 | 大队长 | 1949.12—1950.12 | |||
党支部书记 | 1949.12-1952.10 | |||||
万里 | 男 | 校长 | 1950.12-1952.08 | |||
孟功才 | 男 | 校长 | 1952.10-1961.05 | |||
党支部书记,党总支部书记 | 1952.10-1961.05 | |||||
尹光荣 | 男 | 党总支部书记 | 1963.03-1964.02 | |||
1965.03-1967.02 | ||||||
代校长 | 1963.03-1964.02 | |||||
1965.03-1967.02 | ||||||
校长 | 1978.02-1984.05 | |||||
党总支部书记,党委书记 | 1978.02-1985.02 | |||||
孙世义 | 男 | 校长 | 1961.05-1963.03 | |||
1964.02-1965.03 | ||||||
1967.02-1969.08 | ||||||
党支部书记 | 1961.11-1963.03 | |||||
1973.05-1978.02 | ||||||
革委会主任 | 1969.08-1970.08 | |||||
革委会主任 | 1973.01-1974.12 | |||||
李长生 | 男 | 军代表 | 1970.09-1972.12 | |||
杨承湖 | 男 | 校长 | 1984.05-1990.09 | |||
王德吉 | 男 | 党委书记 | 1985.02-1991.01 | |||
周鼎权 | 男 | 校长 | 1990.09-1999.01 | |||
钟沛然 | 男 | 党委书记 | 1999.04-2001 | |||
谭平祥 | 男 | 校长 | 1999.01-2001[20]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杰出校友
截至2014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累计培养了包括院士、杰青、神六功臣、全国劳模、国家首席天气预报员和气象局领导在内的2万多名气象人才,他们广泛分布在气象、民航、航空航天、部队、农业等行业或领域。中国气象局70%以上的大气探测业务骨干和科技人员、30%以上的气象预报员,中国民航系统约50%的气象预报、气象装备保障人才均来自于该校,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气象保障工作者中大部分是该校培养的毕业生。[1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界领域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
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
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
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
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
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
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
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政领域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
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
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
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
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 点击 次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