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2019-04-04 11:25 人气: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2]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成员,入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类 型
理工类
属 性
211工程(1996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建高校(2007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谷焕民
校长:姚郁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994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领导题词(51张)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学校实施重点共建。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
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年,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6]
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4]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7]
2017年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哈军工纪念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11]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
校园风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条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8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本科专业56个。[1]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船舶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工学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工学 | |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力学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工学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工学 |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工学 |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工学 | |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轮机工程 | 工学 | |
自动化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自动化 | 工学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工学 |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
水声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 工学 |
水声工程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信息安全 | 工学 | |
保密管理 | 管理学 |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工学 | |
信息对抗技术 | 工学 | |
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材料物理 | 工学 | |
材料化学 | 工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外语系 | 英语 | 文学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 | 法学 |
社会学 | 法学 | |
应用心理学 | 教育学 |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工学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工学 |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工学 | |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
体育部 | ---------- | ----- |
国防教育学院 | ---------- | -----[13-14] |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5个;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黑龙江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入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1个。[1]
博士后站点 | ||||
博士后站点类型 | 专业名称 | 建站时间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1989年 | ||
力学 | 1998年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998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00年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0年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00年 | |||
机械工程 | 2003年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03年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2003年 |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007年 | |||
核科学与技术 | 2007年 | |||
光学工程 | 2014年 |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研工作站 | 2002年 | ||
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 2008年[15] |
博士、硕士点 | ||||
学科类型 | 学科门类 | 学科名称 | 学科代码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 工学 | 力学 | 0801 | |
工学 | 机械工程 | 0802 | ||
工学 | 光学工程 | 0803 |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 |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807 |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10 |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 |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0824 | ||
工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0827 | ||
工学 | 软件工程 | 0835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201 | ||
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0804 | ||
理学 | 数学 | 0701 |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30505 | |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 ---- | 工程 | 0852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0202 | |
法学 | 法学 | 0301 |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5 | ||
理学 | 数学 | 0701 | ||
理学 | 物理学 | 0702 | ||
理学 | 系统科学 | 0711 | ||
工学 | 力学 | 0801 | ||
工学 | 机械工程 | 0802 | ||
工学 | 光学工程 | 0803 | ||
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0804 |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 |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807 | ||
工学 | 电气工程 | 0808 |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809 |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10 |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 |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 ||
工学 | 土木工程 | 0814 | ||
工学 | 水利工程 | 0815 |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 |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0824 | ||
工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0825 | ||
工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0827 | ||
工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0831 | ||
工学 | 软件工程 | 0835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201 |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1202 |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1204 | ||
艺术学 | 设计学 | 1305 | ||
社会学 | 法学 | 0303 | ||
外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0502 |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 教育学 | 应用心理学 | 40203 |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40303 | ||
工学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82302 | ||
工学 |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 82601 | ||
工学 | 环境工程 | 83002[15] |
专业硕士点 | |||||
类别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领域代码 | 领域名称 | ||
0551 | 翻译硕士 | 055101 | 英语笔译 | ||
0251 | 金融硕士 | 0251 | 金融硕士 | ||
0352 | 社会工作 | 0352 | 社会工作 | ||
1251 | 工商管理硕士 | 125101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
125102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 | ||||
1252 | 公共管理硕士 | 1252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
0852 | 工程硕士 | 085201 | 机械工程 | ||
085202 | 光学工程 | ||||
085203 | 仪器仪表工程 | ||||
085204 | 材料工程 | ||||
085206 | 动力工程 | ||||
085207 | 电气工程 | ||||
085208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
085210 | 控制工程 |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
085212 | 软件工程 | ||||
085213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
085214 | 水利工程 | ||||
085216 | 化学工程 | ||||
085223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085226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085229 | 环境工程 | ||||
085233 | 航天工程 |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
085239 | 项目管理[15] |
重点学科 | ||
学科类型 | 学科名称 | |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 |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类重点学科(1个)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重点学科(2个) | 集成光子信息技术、海洋信息工程 |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4个) | 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信息对抗技术 | |
国防特色紧缺学科(3个) |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 | |
国防特色主干学科(2个) | 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 | |
国防特色骨干学科(2个)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 | |
国防特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2个) | 船舶电磁兼容、熔体化学与物理 | |
国防特色支撑性基础学科(1个) | 固体力学 |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 |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 |
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11个)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力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16] |
学科评估
学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a-等级学科各1个,获b+等级学科5个,b级学科6个,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行列;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1][17]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 | |
0824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a- | 5%~10% |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b+ | 10%~20%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b+ | 10%~20%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10%~20% |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b+ | 10%~20% |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10%~20% |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20%~30% | |
0801 | 力学 | b | 20%~30% |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20%~30% | |
0803 | 光学工程 | b | 20%~30%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
0835 | 软件工程 | b | 20%~30% |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b- | 30%~40%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b- | 30%~40% | |
1202 | 工商管理 | c+ | 40%~50% | |
0814 | 土木工程 | c | 50%~60% | |
1204 | 公共管理 | c | 50%~60% | |
0303 | 社会学 | c- | 60%~70% | |
0808 | 电气工程 | c- | 60%~70% |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c- | 60%~70% |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c- | 60%~70%[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937人,其中专任教师1779人,教授、副教授107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5人),博士生导师5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6个。[1]
类别 | 名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 杨士莪、杨德森、廖振鹏 |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姚郁、段文洋、李玩幽、吴林志 | |||
“长江学者”青年项目 | 张阿漫 |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 姚熊亮、林再文、苑立波、张志俭、段文洋、李玩幽等 |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李玩幽、范壮军 | |||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赵春晖 |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张阿漫、张涛、李晔、王伟等 |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赵春晖 |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段文洋、彭敏俊、李玩幽、杨武、李柏洲、张涛、张阿漫、 严浙平、王颖、孙冰、范壮军、陈玉金、宋恩哲、曹霞、 王伟、张志强、杨飘萍、杨军、李晔、衣凤岐、樊亚仙 | |||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 杨玉洁、刘胜、赵春晖、苑立波、郭黎利、姜相志、赵琳、 任正义、李金、赵旦峰、孙伟民、付永庆、沈继红 | |||
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 | 动力机械及工程,光学工程,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导航、制导与控制等[19-20] |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哈工程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赵春晖,2009) | |||
内燃机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张文平,2009) | ||||
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任正义,2008) | ||||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郭黎利,2010)[21] |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
项目名称 | 入选项目 | 获批年度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估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 2009 |
构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 2009 | |
突破传统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从后台走向前台 | 2014 | |
以质量为核心,人性化培养、双自主激励、常态化评价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2014 | |
校企协同培养船舶动力国防特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2014 | |
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 2014 |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船舶导航定位系统 | 2007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2007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2006 |
工程训练中心 | 2006 |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2008 | |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2012 | |
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 2012 | |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2009 | |
水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2015 |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013 |
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014 | |
船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015 | |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共1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30项,创业训练项目20项 | 2012 |
共81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73项,创业训练项目8项 | 2013 | |
共9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4项,创业训练项目6项 | 2014 | |
共9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0项,创业训练项目12项 | 2015 | |
共95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8项,创业训练项目7项 | 2016 | |
共17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57项,创业训练项目15项 | 2017 |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船舶工程学院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建 | 2011 |
自动化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368厂共建 | 2011 |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 | 2011 | |
船舶工程学院与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 | 2012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2012 |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2012 | |
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2012 |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 内燃机结构 | 2013 |
卫星导航系统 | 2013 | |
水声学 | 2013 | |
微波技术 | 2013 |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 | 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 | 2013 |
船海流体中的奥秘 | 2013 | |
舞动的水下精灵—水下运载器 | 2013 | |
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 | 2014 | |
探海利器——声呐 | 2014 | |
数学零距离 | 2015 | |
“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 2012 |
微波技术 | 2012 |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 2012 | |
计算机绘图教程 | 2014 | |
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 2014 | |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第2版) | 2014 | |
核电专业英语 | 2014 | |
国防特色重点专业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
国防特色紧缺专业 |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 ----- |
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 ----- | |
核反应堆工程 | ----- | |
核技术 | ----- | |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 | |
水声工程 | ----- | |
国家级教学基地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 |
工程训练中心 | ----- | |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 |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2010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2011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011 | |
电子信息工程 | 2011 | |
通信工程 | 2011 | |
自动化 | 2013 | |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2012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012 | |
电子信息工程 | 2012 |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2012 | |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 |
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 |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 | |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 ----- | |
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 |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 | |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21-22] |
学生成绩
截至2018年8月,近年来,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逾千项,“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五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
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1]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
学校大门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术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平台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其中2个是参与单位、1个是分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还拥有国家cma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 ||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 |
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 ||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 ||
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导航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核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国家cma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级力学测试中心 |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 | |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 ||
国家级技术中心 | 沈鼓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 |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 |
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 | 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 |
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 ||
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 |
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 |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探测装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 |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船舶导航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船舶与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船舶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 | |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 |
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 | ||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
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 | ||
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 | ||
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 | ||
船舶结构冲击动力学实验室 | ||
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实验室 | ||
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实验室 | ||
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实验室 | ||
黑龙江省国家保密局保密技术重点实验室 | ||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企业创新研究所 | |
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 ||
灾难与危机管理研究所 | ||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 | |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 | ||
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 | ||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 ||
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 | ||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 ||
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 舰船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
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验室(研究中心)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 | |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 ||
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 ||
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校级科研机构 |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研究院 | |
中国制造和国家安全产业研究院 | ||
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 | ||
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创新中心 | ||
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 ||
舰船减振降噪研究中心 | ||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研究中心 | ||
前沿基础交叉创新研究中心 | ||
数字船海研究中心 | ||
海洋运载器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
海空天一体化信息获取与应用研究中心 | ||
船用燃气轮机自动化创新中心 | ||
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 |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动力学研究中心[22-23] |
联合实验室 | |
联合单位 | 平台名称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xilinx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xilinx可编程系统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altera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altera可编程逻辑器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模拟器件公司(adi) | 哈尔滨工程大学-模拟器件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rtec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光传感器件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光传感器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海洋光学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国海洋光学联合创新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国西门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国菲尼克斯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菲尼克斯工业4.0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日本欧姆龙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欧姆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比利时海洋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英国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英国深海工程水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 |
哈尔滨工程大学-意大利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意大利海洋潮流能技术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巴西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巴西深海工程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为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为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通讯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联合网络创新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 | 哈尔滨工程大学“保密科技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 | 哈尔滨工程大学“综合信息系统控制与集成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哈尔滨工程大学“含能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装备技术研究所 |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涂料分析检测中心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航东安发动机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动机联合开发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汉光重工集团 | 哈尔滨工程大学“新型动力技术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系统安全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侦察与对抗技术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上讯信息技术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保密技术与信息系统安全联合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铁路局瑞兴科技股份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先进轨道交通信号装备技术联合实验室”[24] |
(注:科研平台资料不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科研型号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获得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中国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校园风光(28张)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102757.6万元,科研项目总数2298项(其中:国家任务52项、国防科工局项目61项、国家部委及其它省部级项目883项、基金项目601项、其它项目70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1项,鉴定成果19项,获国家专利授权796项;出版科学专著37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1529篇,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2488篇,三大检索组织收录3629篇,其中:ei收录2232篇、sci收录960篇、istp收录437篇。[25]
学校取得了中国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中国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三体船设计、水面无人艇等技术居中国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学校是中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中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中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1]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学校图书馆图书总量498.72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39.12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667种;订购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iel、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82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6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59.60万册,中外文电子版学位论文800万余篇。[26]
图书馆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以“三海一核” (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特色,同时刊登动力与能源、控制、通信、机电、计算机、材料与化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学报曾获工业与信息化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期刊奖”,以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等多项荣誉;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荷兰scopus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27]
期刊封面(4张)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英文版)》)被pж(aj)文摘杂志(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28]
《智能系统学报》主要刊登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系统工程、机器翻译、复杂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粗糙集与软计算、免疫系统、机器感知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等内容,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曾获得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29]
《应用科技》主要刊发各学科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高水平、实用性强的科技论文,主要辟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自动化技术、机电工程、材料与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数据库收录。[30]
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简称icname),与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2个国家100余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成为首批唯一“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获2016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学校每年资助400多名教师到中国以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5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1]
校园风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传统
哈尔滨工程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校徽
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学校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中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学校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31]
校旗
学校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
校旗(2张)
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学校“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
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31]
哈尔滨工程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价值追求: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教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
学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大学文化: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
校训
校歌:学校校歌由王持久作词、刘可欣作曲。歌词为:“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向前向前。”[31]
校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设施
原址标牌
校体育馆门口 | 陈毅元帅视察 |
校园路名
校庆50周年前夕,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8条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和陈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
校园路名(4张)
“军工操场”周边4条道路的命名,即反映了学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学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征工程大学之生机和永恒。其它4条道路以与学校历史及特色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31]
受命群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根据苏联政府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心举全国之力建设一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受命》铜像群雕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
《受命》
陈赓受命是哈军工建设的起点。为铭记这一光辉时刻,校庆55周年前夕,2008年3月,校党委决定建设群雕《受命》,再现这一重要历史瞬间,让全校师生永远铭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这一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永远铭记以陈赓为代表的哈军工创建者们做出的永远值得赞颂的历史性贡献,把哈军工精神和哈军工文化传扬下去,把哈军工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受命》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创作。铜像群雕位于世昌路与哈军工纪念馆前广场之间的绿化带。群雕基座东西宽3.5米,南北长10米,高0.5米,铜像坐高1.5米。群雕摆放成扇面形状、坐东向西。铜像群雕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5座铜像。[31]
人物铜像
陈赓铜像 | 郑和铜像 | 邓世昌铜像 |
奥列霍夫铜像 | 郑成功铜像 | 徐寿铜像 |
文化景观
学校对文化资源和设施进行整合,建设了“哈军工文化园”,形成了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打造了一张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31]
船舵 | 锚 | 陈赓纪念馆 |
中国十大名船展 | 船舶博物馆 | 济海湾 |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领导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1.16亿元,图书馆共有藏书474.92万册;设有19个学院(系、部)、本科专业56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5个;共有教职工2937人,其中专任教师1779人;各类在校生28000余人。[1]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2个
科研工作站2个
- 点击 次
- 收藏